DOI:10.1016/j.matt.2025.102322
全文概述
本文報道了一種通過焦耳加熱誘導的高溫沖擊(HTS)策略,將廢棄的LiMn?O?(S-LMO)和FePO?渣(S-FP)轉化為高性能的LiMnFePO?(LMFP)正極材料。該方法在1秒內完成轉化,鋰浸出率高達99.11%,所得LMFP正極材料具有579 Wh/kg的能量密度和優異的循環穩定性(10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87%)。與傳統濕法冶金相比,該技術顯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能耗,并通過多廢物協同實現了可持續的閉環回收系統。
文章亮點
(1)高效金屬回收:HTS技術實現了近乎完全的鋰浸出率(>99%),顯著高于傳統濕法冶金方法。
(2)高性能正極材料:通過HTS合成的LMFP正極材料展現出優異的能量密度(579 Wh/kg)和循環穩定性(10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87%)。
(3)多廢物協同處理:同時處理廢舊LiMn2O4(S-LMO)和磷酸鐵渣(S-FP),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。
(4)環境與經濟效益:相比傳統方法,HTS技術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耗,具有顯著的環境和經濟效益。
(5)工業化潛力:連續的HTS平臺,集成了智能制造,加速了LIBs再生與生產的閉環系統建立。
圖文解析
圖1:原料來源與HTS回收策略
圖(A)展示廢棄便攜電子產品(如手機、筆記本電腦)拆解后的S-LMO(LiMn?O?)正極材料,其結構因循環衰減出現裂紋和鋰缺失。圖(B)顯示濕法冶金回收LiFePO?電池后產生的S-FP(FePO?渣),呈現不規則顆粒狀,含雜質(如Al、Cu)。圖(C)HTS技術核心流程:步驟1:S-LMO與S-FP混合后置于石墨舟中,通氬氣保護。步驟2:施加高電流(325 A)和電壓(38 V),觸發瞬時高溫(>1200°C),使材料熔融并原子重組。步驟3:快速冷卻(<1秒)形成LiMnFePO?(LMFP),同步實現鋰選擇性浸出(通過水洗)和過渡金屬(Mn/Fe)磁性回收。
圖2:金屬回收與材料升級的結構表征
圖(A-C)展示了混合廢舊粉末(MSP)在HTS處理前后的XRD圖譜。處理前,XRD圖譜顯示了S-FP和S-LMO的特征峰;處理后,這些特征峰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LMFP的特征峰,表明HTS處理成功地將廢舊材料轉化為LMFP。圖(D)XRD顯示不同電壓下HTS處理的產物相變,36V時出現LMFP特征峰。圖(E)是固液比對鋰浸出率的影響,最優條件下浸出率達99.11%。圖(F)顯示,HTS僅需600毫秒激活時間,遠低于傳統方法(1-6小時)。圖(G-H)GC-MS分析表明,HTS處理能完全去除有機物,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積和微孔結構。圖(J)拉曼光譜顯示HTS碳涂層石墨化程度更高(ID/IG=0.712),導電性優異。圖(K)Li-Fe反位缺陷顯示,HTS處理使缺陷峰從947 cm?1移至962 cm?1,減少Li/Fe原子錯位,提升Li?傳輸效率。
圖3:微觀結構與合成機制
圖(A-C)SEM結果顯示,S-LMO/S-FP表面存在微米級裂紋(循環應力導致),而R-LMFP經HTS后顆粒表面光滑,無結構缺陷。圖(D-F)TEM)結果顯示,S-LMO的(331)晶面間距縮小至1.67 ?(鋰缺失導致晶格收縮),S-FP的(206)晶面扭曲(需修復);HTS后R-LMFP晶格排列有序,證實原子級重組。圖(G-H)原子級STEM展示了HTS碳涂層厚度均勻(~5 nm),與LMFP界面結合緊密,抑制副反應。圖(I)XRD精修顯示,R-LMFP-5GJ的晶胞參數略大于商業LMFP。圖(J)XANES光譜結果顯示,Mn以+3/+4混合價態存在,Mn價態以+4為主,證實HTS過程中Mn被重新氧化至穩定高價態。圖(K-L)小波變換EXAFS表明,S-LMO中Mn-O鍵因鋰缺失而收縮,~2.85 ?和~3.44 ?的弱信號,對應尖晶石結構中Mn-Mn鍵。R-LMFP-5GJ中橄欖石結構中MnO?八面體重建,且Mn與Fe在晶格中均勻混合形成固溶體。圖(M-N)溫度場模擬和流速場模擬顯示,瞬時高溫確保原子級混合,快速冷卻(<1秒)鎖定非平衡相結構。
圖4:電化學性能
圖(A)原位XRD顯示,充放電過程中LMFP經歷Li?.?MFP → Li?.?MFP → FMP的固溶體相變,無結構坍塌。圖(B-D)比較了不同LMFP材料的初始充放電曲線、dQ/dV曲線和Nyquist圖,R-LMFP-5GJ展現出最優的電化學性能,包括更高的初始比容量、更低的極化電位和更小的電荷轉移電阻。圖(F)CV曲線顯示,掃描速率1 mV/s時,Fe/Mn氧化還原電位差僅0.14/0.16 V,表明快速反應動力學。圖(H)長循環,1C倍率下循環1000次,容量保持率87%,平均每圈衰減僅0.013%。
圖5:技術經濟分析
圖(A)為流程對比圖,傳統濕法冶金中有多步驟酸浸/分離,產物為低值金屬鹽。HTS升級回收可以直接產出高附加值LMFP,縮短工藝鏈。圖(B)成本結果顯示,HTS成本1.65美元/kg(略高于濕法0.96美元),但試劑成本占比68.7%(主要為LiOH)。圖(D)HTS收益7.38美元/kg(LMFP定價15美元/kg),利潤5.73美元/kg,遠超濕法(1.78美元)。圖(F-G)能耗與排放結果顯示,HTS能耗16.5 MJ/kg(濕法21.5 MJ/kg),碳排放426 g/kg(濕法1850 g/kg),優勢顯著。
通訊作者簡介
袁浩然,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、新興固廢高值循環研究中心主任。2003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熱能工程專業,獲學士學位,2010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,獲博士學位,2011年訪問日本名古屋大學生物化學工程系。從事含碳固廢高效清潔轉化與物質循環利用基礎理論與新技術開發,在退役新能源器件、報廢電動汽車、生活/工業源有機固廢清潔熱化解構、提質重構轉化、產物進階提升等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,開發出系列針對生活垃圾、污泥、工業固廢、油泥、退役光伏/風電/電池等廢物清潔處置的關鍵技術與裝備,形成了碳基調理劑、催化劑及高值化學品等系列綠色產品,實現了戰略礦產資源的高質循環利用。先后主持“十四五”科教基礎設施項目、2022年中國科學院穩定支持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計劃項目、2018/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國家、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;獲2023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、第五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項目、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、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、廣州市“珠江科技新星”項目等項目支持。發表SCI/EI論文180余篇(第一或通訊);參與編著7部;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5件、國際發明專利4件;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;獲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、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,獲得2019年首屆科學探索獎、2023年廣東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、2022年廣東省“五一”勞動獎章等。
顧菁,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新興固廢高值循環研究中心副主任。長期從事有機廢物清潔利用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工程開發,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科研項目10余項。共發表SCI/EI 20余篇(第一/通訊);參與編著1部;申請17件發明專利,其中9件獲得授權;作為主要實施人在中國南部海島建成2 套十噸級生活垃圾可燃物清潔熱解燃燒系統;獲2021年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(第四)、2019年廣東省科技發明一等獎(第七)。
楊軍,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,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崗位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2006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,2006-2007年先后在波士頓大學、多倫多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,2007-2010年在新加坡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,2010年全職回國工作,創建能源轉化與環境凈化材料課題組。主要從事貴金屬基異質納米材料的構筑及其電催化應用研究,在Nat. Mater., Nat. Commun., Sci. Adv., Angew. Chem.和J. Am. Chem. Soc.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,撰寫中英文專著3部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教材1部。
本文使用的連續化焦耳加熱裝置由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研發,感謝老師支持與認可!
連續化/高通量焦耳加熱材料制備平臺
連續化/高通量焦耳加熱材料制備平臺,結合了焦耳熱的快速升溫、精準控溫和連續化生產的優點,適用于材料研發和自動化生產,可用于處理鋰電池材料、碳材料、陶瓷、金屬化合物、二維材料等,尤其是處理一些需要高溫處理且需求量比較大的材料。且其獨特的升溫機制和快速升降溫的特性,相比傳統的熱處理設備更加節能,同時其獨特的運行方式:小批量、多通道、連續化,可以快速篩選出客戶需要的配比,以達到快速實驗的目的。廣泛應用于行業能源、材料與工程、航空航天、化工等領域。